三个月前,武汉获批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完成了“五型”国家物流枢纽布局。
国家物流枢纽分为港口型、陆港型、空港型、商贸服务型、生产服务型、陆上边境口岸型六大类。除了独属边境城市的陆上边境口岸型之外,武汉已在“十四五”期间集齐五张“枢纽王牌”。
全国省会城市,集齐五张“枢纽王牌”的独此一家。这意味着什么?简单说,武汉不再只是武汉的武汉。它成了一个重塑中国经济地理的“关键棋子”,一个链接全球资源、配置全球要素、服务全球市场的“超级接口”。
武汉位于中国中部,是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也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内陆的重要支点,距北上广深蓉等主要城市均在1000公里左右。
独特的区位优势,是武汉角逐国家物流枢纽的先天优势,也是其区别于郑州、长沙等非沿江枢纽城市的核心差异点。
郑州虽凭借“米”字形高铁网和航空港成为陆港型、空港型枢纽,长沙依托京广、沪昆高铁交会发展陆港型枢纽,但两者均缺乏长江这一低成本、大运量的“黄金水道”。
武汉得天独厚的长江岸线资源,不仅使其在港口型枢纽建设上拥有不可替代性,更成为其集齐“五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关键支撑和起点。2020年,武汉率先获批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此后,从2021年到2025年,武汉乘势而上,陆续获批陆港型、空港型、商贸服务型、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成为继重庆之后,全国第二个集齐“五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城市。
港口型枢纽,是水上的战场。
阳逻港,长江中游的“不夜城”。巨大的桥吊挥舞着“手臂”,将一个个集装箱装上巨轮。这些货,可能是来自湖南的工程机械,也可能是来自四川的电子产品。它们从武汉出发,顺流而下,直通上海,再远销全球。武汉,成了整个长江中上游的“出海口”。
陆港型枢纽,是陆上的战场。
中欧班列(武汉)的汽笛声,是这里的背景音。一列列满载“中国制造”的钢铁长龙,从吴家山站出发,横穿亚欧大陆。车上拉的,不再是单一的衬衫袜子,而是价值更高的笔记本电脑、汽车零配件。它把武汉变成了内陆的“沿海城市”。
空港型枢纽,是天上的战场。
天河机场、花湖机场,一架架全货机起降,带来全球好物在这里集结。光谷生产的芯片、生物医药公司的试剂,通过“空中走廊”,24小时内就能抵达全球主要城市。速度,就是这里的生命线。
商贸服务型枢纽,是买卖的战场。
这里不只有物流,更有“商流”。汉口北,曾经的“小商品市场”,如今已是国家级商贸枢纽。跨境电商企业扎堆入驻,他们看中的,是货物从这里出发,能更快、更便宜地送到海外消费者手里。物流通了,生意自然就活了。
生产服务型枢纽,是工厂的战场。
这是最新的一张“王牌”。它瞄准的不仅是武汉的“家底”——汽车、光电子、高端制造,更是国家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战略需求。
握紧“王牌”建强枢纽,不仅是武汉乘势而为的主动抉择,更是服务国之所望的使命担当。
“十四五”期间,武汉还埋头干了一件事:织网。这张网,看得见,也看不见。
其目标,不仅是打通国内经济“筋络”,还要编织一张高效链接全球的物流网络,使武汉真正成为全球供应链上的重要节点。
看得见的,是硬核的场站和航线。
汉欧国际物流园拔地而起,成了中欧班列(武汉)的“超级大脑”和“货物仓库”。天河机场保税物流中心,让国际货物在这里“落地即入仓”,通关效率大大提升。光谷城市货站,把机场的“柜台”搬到了企业门口,高科技产品在家门口就能“值机、安检”。
陆地上,中欧班列(武汉)不断延伸,这支“钢铁驼队”已拥有58条稳定跨境线路,辐射欧亚40国120城。湖北生产的光电产品、机械装备、新能源汽车及配件、光伏组件等源源不断运往中亚和欧洲。这支“钢铁驼队”已超越单纯的运输通道,成为武汉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稳定国际供应链、带动“湖北造”乃至“中部造”走向世界的战略动脉。
水上,“黄金水道”持续释放能量。花山、汉南港区获批临时开放口岸,武汉港开放范围扩大至3个港区、7个泊位;开通直达日、韩、俄、越、印尼的近洋直航,推出至上海港的航线联盟。武汉港通过江海联运、近洋直航,将长江经济带与全球经济紧密相连,其内河航运枢纽的地位,在全球供应链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集散—分拨”角色。
空中,客货双枢纽架起“超级快线”。天河机场运营的客运航线超210条,形成“洲际连通、亚太畅通、国内畅达”的客运网;花湖机场累计开通货运航线104条,构建起“一日达全国、两日达周边、三日达全球”的航空货运体系。这使得武汉成为国际高端产业如芯片、生物医药等布局时必须考虑的“速度节点”。
四川的货物可经铁路至阳逻港换船抵日韩,新西兰龙虾通过空铁联运快速直达国内餐桌,湖北新能源汽车借铁海联运直发秘鲁……这些无缝衔接的“全球故事”,正是武汉枢纽网络全球性的生动体现。
看不见的,是智慧的“大脑”。
过去,港口、铁路、机场,各管一段,信息不通;现在,武汉正在打通这些“数据孤岛”。一个集装箱,从船上卸下,到装上火车,全程数据可视,无缝衔接。这就像给整个城市的物流系统装上了一个“智慧大脑”,让货物流转更聪明、更高效。
一家在武汉设厂的汽车企业负责人说,现在他们的零部件库存周转率提高了20%,一年省下的成本就是一笔巨款。
在武汉从事跨境电商的张先生说,以前发货要跑好几个地方,现在在枢纽内“一站式”搞定,物流成本降了三成。
数据显示:2024年,武汉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持续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物流运行效率全国领先。
武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向来以“通”著名。近代以来,武汉长期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的内陆城市之一,“驾乎津门,直逼沪上”。
“九省通衢”,说的是地理位置好;“九州通衢”,说的是武汉的功能强大。一字之差表明,城市后天仍需找准方法、继续努力。
武汉找准了:将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这一转化过程,正是武汉将地理之便、城市功能与国家战略要求深度融合的关键实践。
走进武汉自贸片区政务服务中心,“外贸龙头育强”计划正在落地: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仅用不到一天的时间就办结跨境电商出口备案。武汉正加快实施平台提质和“小巨人”培育行动,积极发展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和绿色贸易,为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注入强劲动力。
在武汉经开区,岚图汽车总装线上新能源车型有序下线,通过中欧班列(武汉)直发欧洲。这不仅稳住了本地产业链,更辐射带动中部地区上下游数百家企业协同出海。
转化带来了枢纽经济的蓬勃发展。
新能源汽车、北斗、低空经济等优势产业展现出强劲增长势头。一辆汽车在武汉完成总装,通过枢纽网络销往全国;一箱芯片在武汉完成封装测试,通过空港发往全球。货物在这里,不再仅仅是“路过”,而是得到了“增值”。
强大的产业基础需要高效的物流支撑,而高效的物流网络又能反哺产业升级和全球拓展,形成良性循环。
在光谷,今年上半年已开通国际近洋直航航线的花山港,让光电子、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能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融入全球产业链。
在车谷,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正加速建设,本地汽车品牌迎来更畅通、便捷的物流通道。纯电动重卡、氢燃料商用车等高端产品占比升至45%,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网谷,青锋作业区建设工地上,打桩机隆隆作响,2个千吨级泊位已初具雏形。一批跨境电商企业正加快入驻,看好的是“枢纽带来的不仅是物流,更是商流”。
今年2月,《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批,明确了武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城市性质。
展望未来,武汉的使命,是依托这“五型枢纽”构建的强大网络,不仅成为中国的“九州通衢”,更要努力成为链接全球资源、配置全球要素、服务全球市场的“世界级枢纽”。
(长江日报记者吴曈 刘海锋)
编辑:李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