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8日,随着鄂州临空经济区的挂牌,一片曾“沉睡”的土地开始书写中国临空经济的传奇。
面对“无成熟土地可用、无充足资金保障、无现成经验可循”的三重困境,临空人以“战略谋划快半步、政策响应快一拍、执行落地快一步”的胆识破局,5年间实现从基础设施攻坚到国际航线通达的跨越式发展。
这场系统破局的背后,是资金、土地、产业三大战场协同谋划、一体推进的“临空范式”。
规划引领
高点定位的“临空视野”
“规划理念上借鉴了雄安新区模式,比如,雄安构建了‘1+4+26’的多层次、系统性的规划体系,我们也有‘1+3+N’规划体系。”临空经济区管委会副主任汪涛介绍,坐拥亚洲首个专业货运机场,鄂州临空经济区的规划虽无现成经验可循,但从城乡总体规划到各项具体措施,鄂州临空经济区与雄安新区在城乡布局理念上高度契合,都注重集约紧凑与产城融合发展。
此外,鄂州临空经济区规划建设还有多项自我创新。
在产业发展方面,鄂州临空经济区依据自身航空货运枢纽的独特优势,聚焦航空物流、光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命健康四大主导产业。
在体制机制上,临空经济区同时成立了鄂州临空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招商、投资、融资、开发、建设、运营的市场化主体,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高效管理模式。
“早在2017年6月,为了确保机场项目顺利建设和后期安全稳定运行,市委、市政府决定从设计阶段实现‘一个乙方、一个平台、一套图纸’,解决了传统模式中设计周期长、变更频繁、协调困难等问题。”汪涛回忆,“我们将临空范围内所有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综合成‘一个项目’,召集湖北地区各专业领域的顶尖团队联合组建武汉工程设计产业联盟,负责统一实施花湖国际机场周边150平方公里区域的基础设施综合设计工作,避免了各工程之间‘打架’的局面。”
如今的临空经济区已是鄂州城市新中心——
共规划58条主次干道、总里程261公里,“五横六纵”城市骨干路网基本成型,环机场集疏运体系交通主动脉全面打通;花马湖水系综合治理工程——全区域36公里水系改造完成;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市会展中心、市文化中心、皇冠假日酒店等建成运营;建成3个大型安置小区及配套科教文卫公共设施;建成19.9公里临空“十里红道”,串起沿线红色底蕴、山水资源、人文景观,实现生态与经济的空间嵌套。
土地突围
效能革命的“临空标准”
“机场及周边区域原为农村地区,基础差、底子薄,建设用地成本高,除一条省道203外,再没有像样的道路和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基本是‘空白’。”区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负责人李屹峰介绍,由于优先保障机场用地,临空区成立之初可利用的土地空间和资源相对有限,基本农田呈插花散状分布,严重制约机场配套工程、城市建设和产业落地。
首要任务:拆迁!
接力完成机场核心区剩余22家企业、26户“钉子户”拆迁,用地移交由接手时的不到2000亩扩大到1.78万亩,确保2021年3月机场用地全面交付,全力保障了花湖国际机场随后的成功校飞及正式投运。
前3年,全区共完成拆迁10444户。如此,这张“白纸”才有了绘写蓝图的基础。
同步展开的城市建设中,又通过融资18.1亿元,完成总投资约80亿元的“投资合作+EPC”项目,两年内共报批建设用地7717.44亩(不含机场及配套工程),迅速拉开城市框架、提升产业承载力。
同时,创新“五证同发”实行“并联审批”:提供“净地出让”“七通一平”前置服务,企业拿地当日同步获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等五证,项目开工周期大幅压减。
5年间,全区供应土地132宗、3.02万亩,保障重大项目用地需求。
资金攻坚
创新融资的“临空加速度”
“鄂州本身城市体量较小,资金财力有限,既要服务保障好机场这一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省级‘头号工程’建设,又要承担机场外围全部配套工程建设任务,依靠市、区自身财力保障基本不可能。”鄂州临空集团总经理廖金星回忆,坐等政策只会错失机遇,唯有主动破解才能逆势突围。
2020年,临空经济区通过对政策窗口的精准捕捉,围绕疫后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扩大有效投资的大势,积极谋划项目,筹划申报专项债,实现首批21.8亿元债券发行通过率100%,规模占全省16%,居全省第二,有效缓解了起步阶段建设面临的资金难题。
随后两年,临空区先后系统谋划投资超200亿元项目,向上申报政府专项债资金133.3亿元,发行通过率、使用率居全省前列。并于2024年拿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4亿美元贷款项目,成为全国首单主权担保贷款项目,也是湖北省历史上国际金融机构贷款数额最大的一笔。
同时,由鄂州临空集团有限公司设立鄂州临空产业发展基金,初设规模20亿元(一期5亿元),通过“母基金+直投+专项基金”方式,放大资金杠杆效应,解决产业项目落地融资难问题。多元融资体系,为中康众盛智慧健康科技园、明理国际生命健康产业园等重大项目的落地提供“血液”。
在临空经济区成立的5年多时间里,共争取各类资金约170亿元,高效建成全域公共设施。
临空沃土之上,日新月异。
产业落子
全球棋局的“0帧起手”
“0帧起手”,源自格斗游戏术语,指角色出招与命中之间无延迟(零帧),后演变为网络用语,形容动作极快。
从基建攻坚到产业落子,临空经济区的全球棋局,同样是“0帧起手”。
以花湖国际机场为核心,突出航空关联性、临空指向性,构成航空物流、智能制造、医疗健康、光电子信息的“一区四园”格局,探索“产业园区+创新孵化器+产业基金+产业联盟”一体化发展模式,依托机场运营大数据,明确目标企业,有效实施精准招商。
在图纸上招商,在工地里展望,临空区一边筑巢,一边引凤。
5年来,共引进亿元以上签约项目290个,总投资2214.23亿元。引入港中旅华贸等100余家货代企业、深创建等50家跨境电商企业开展业务,中康众盛等5个产业园建成投用,度边电子等一批产业项目投产,临空偏好型产业集聚效应活力凸显。
平台经济的裂变效应同样明显:作为全国唯一具备“空港+水港”双港优势,与机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与机场同一海关监管的综合保税区——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封关运营,已开展国际中转、保税存储、保税电商等业务,累计实现进出口货值4400多万美元;鄂州跨境电商综试区正式运营首月,便吸引了中通华中总部等27家跨境企业入驻。
在建设之初就精准找到发展定位的鄂州临空经济区,一直坚持走“港产城”一体融合发展之路——
将“港”打造成国际平台,将“产”融入国际市场,将“城”建成国际示范,推进政策、模式、制度创新,促进内外贸一体化推进,打造特殊政策先行区、外贸模式创新示范区、制度建设试验区,努力将花湖国际机场建设成为新时代湖北对外开放高地和高质量发展引擎。
启示
系统破局的“临空方法论”
鄂州临空经济区的崛起,堪称中国区域发展史上的系统性破局典范。其深刻揭示,当传统发展路径遭遇资源瓶颈时,唯有通过顶层设计的系统性重构,以先谋快动实现从“不可能”到“超预期”的质变。
面对土地、资金、经验的三重匮乏,临空区并未陷入“缺什么补什么”的线性思维,而是通过系统要素重组创造新动能:通过空间重构,提升土地供应效率;通过资金裂变,从首批21.8亿元专项债到亚投行4亿美元贷款,构建“财政+金融+社会资本”的立体融资体系;通过制度供给,创新“五证同发”审批模式,将制度性交易成本压缩到极致。从而实现区域建设在时间、空间、政策、主体四个维度的系统协同。
这种系统破局范式尤其适用于资源禀赋不足但战略地位突出的后发地区,其核心价值在于:区域竞争的胜负手已从资源占有量转向系统重构能力。这种“临空速度”的本质,是“用制度创新压缩时空距离,以战略定力重塑区位价值”。
站在5周年的新起点,这座立志“问鼎苍穹”的空港新城,正以更快的联动节奏奔向“2045年货邮吞吐量700万吨”的星辰大海。
编辑:姜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