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村的红色振兴路——孝昌县磨山村用“红色密码”解锁乡村振兴新图景

时间:2025-07-19 17:40 来源:孝感日报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革命战争时期,中原军区南路军在此浴血突围,刘邓大军、李先念部队在此留下光辉足迹。如今,漫步孝昌县王店镇磨山村,石径曲巷间,游客穿梭于村史馆、红色驿站;密林深处,“坦克”轰鸣、“枪声”阵阵,军事体验如火如荼。

今年“五一”,这个曾以石磨闻名的千年古村,凭借“红色+军事”沉浸式体验火爆出圈,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宝藏地”,带动周边农家乐、民宿收入增长300%。

从“空心村”到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的“湖北旅游名村”,磨山村的蝶变密码是什么?答案在于深挖“红”(红色文化)、激活“绿”(绿色生态)、传承“古”(石艺文化),走出了一条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

image

红色铸魂

让历史记忆“活”起来

漫步磨山村,革命印记触手可及:石磨和石子铺成的小路蜿蜒伸展,磨山赋石刻、无名烈士墓等12处红色遗迹静述峥嵘岁月。

7月2日,王店镇组织党员干部走进磨山村,沉浸式学习三大精神。大家驻足展馆凝视史料、影像,在纪念广场举拳重温誓词,重走“突围路”,接受精神洗礼。“前辈们在绝境中的智慧与信念,正是我们振兴乡村的精神灯塔。”年轻干部乐露露感慨道。

image

近年来,磨山村筹资800余万元,改造提升12处红色遗迹,编纂村志,收集40余件革命文物陈列于磨山村史馆等处,打造“一山五馆”红色研学路线,传承弘扬红色文化。

“将红色教育融入体验,让游客在玩中感悟,寓教于游。”王店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袁由刚道出创新密码。如今,磨山红色研学线路年接待游客8万余人次,开展活动超200场,红色文化在互动体验中焕发新生机。

产业赋能

“三色”融合点燃共富引擎

盛夏的磨山,蔬果飘香。故乡情农家乐里,负责人杨柳叶和工人正忙着将收购的红辣椒制成剁椒。

作为返乡创业青年,杨柳叶从农家乐起步,如今执掌特色餐饮、石屋民宿、电商服务站,去年营收达300万元,带动30位村民就业、户均增收2万元。“红色研学带来了人流,更带来了财路!”

“红为引,绿为基,古为韵,三色融合方能点燃共富引擎。”省教育厅驻村工作队队长陈洪毅点明关键。该村成立磨山印记生态开发有限公司,整合项目资金1500余万元,完善电商服务站、生态停车场等旅游配套设施,贯通产业环线串联周边资源。同时,引进市场主体打造“磨山印象”品牌,发展石艺民宿、原生态餐饮。

auto-orient,1 (1)

在电商直播间,杨柳叶边削莴笋边直播:“订单不断,供不应求!”“磨山印象”运营半年,就销售农副产品和土特产总值100万元。

红色资源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红色福利”。村民黄三桂见证巨变:“路好了,景美了,村子越来越红火!”曾经的空心村,如今带动周边5个村500余人就业增收,每年10万余名游客为村庄旅游消费注入活力,磨山村集体年增收50余万元。

治理夯基

红色根系激发善治效能

在侯吕湾的稻田里,早稻长势喜人。“多亏老党员、小组长带头抢修水渠泵站!”村民感激地说。今年4月,插秧季遇旱情,磨山村“两委”迅速发动吕庆涛、吕仕楚等老党员、小组长,带头连续奋战5天,及时疏通渠道,解了燃眉之急。

为民服务、勇当先锋,这是磨山党员干部传承先辈精神的生动写照。

善治之基,在于织密“红色根系”。磨山构建“村党总支——湾组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三级组织网,将红色堡垒筑在基层最前沿。“老党员、中心户熟悉村情,有号召力,是治理前哨和主心骨。”村支书樊军林说。去年曹家凹环境整治,通过屋场院子会,党员带头,群众一呼百应、投工投劳,如今干部群众共同参与“周五村庄清洁日”已成习惯。

红色基因已融入村规民约,成为基层治理的精神内核。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美丽乡村试点建设,在红色精神滋养下,磨山村治理效能持续释放,先后获评省级绿色示范村、全省最具影响力美丽乡村等。

auto-orient,1

村口路牌上,“千年古村,红色磨山”八个大字在余晖中熠熠生辉;山间小径上,“小红军”稚嫩的宣誓声回荡;电商服务站里,土特产整装待发……

“红色是磨山的根,更是振兴的路。”展望未来,村支书樊军林信心满怀:“我们将深挖红色资源,借力武汉都市圈,发展康养经济,以红引流,以产反哺,让这条融合红色基因与时代气息的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记者 王悦 特约记者 彭扬 通讯员 宋晓天)

编辑:张红艳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